跳轉到

原文:Norman's Three Levels of Design

唐·諾曼—情感設計的三個層次

在人類的內心世界,有許多部分負責我們所說的情感,總的來說,這些區域共同構成了情感系統。唐·諾曼(Don Norman)提出,情感系統由三個不同但相互聯絡的層次組成,每個層次都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影響著我們對世界的體驗。這三個層次是本能層,行為層和反思層。本能層與人類情緒中固有的、自發的以及符合動物性的特性相關,這些基本上是不受人類本身控制的。行為層指的是人類行為中那些可控的方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下意識的分析所處情況並且制定以目標為導向的策略,從而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或是以最少的行動達到效果。正如唐·諾曼所言,反思層是指“有意識的思考,對新概念進行學習,和對世界進行歸納。”這三個層次作為情感系統的不同維度獨立存在,又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從而創造了我們對世界的整體情感體驗。

在唐·諾曼的《情感化設計:為什麼我們喜歡(或討厭)日常事物》(一本認知科學,設計學,可用性工程領域傑出的學術作品)一書中,他對情感化系統的這三個方面或層次做了區分(它們三者綜合影響著人類的情感或心理),即:本能層,行為層及反思層。這三者在情感系統中緊密交織在一起,並以各自特定的方式影響設計。以下是三者對應的相應三種設計層次。

本能層設計

本能層設計-“關注外觀本身”。這一層次的設計關注的是事物中可以被直接感知的那部分特徵以及它們是如何讓使用者或觀察者產生感受的。例如,祖父的懷錶和一個小的壁掛式時鐘一樣都包含了最基本的計時功功能,除了外觀,他們在內在特徵上沒有任何不同,但是本能層(深層次的,無意識的,主觀的和自發的感受)特徵使它在擁有者眼中產生了區別。

如今產品開發過程中的很大一部分時間被用在本能層設計中,因為屬於同一族群的產品往往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比如說手電,水壺,麵包機,檯燈),所以更具特徵的外觀是區分產品和競爭者的關鍵因素。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品牌化設計”——不是透過產品提供給使用者區別於其他產品的實際利益,而是透過契合使用者的態度、信仰、情感以及使用者想要的感受,來引出使用者對產品的情感上的回應。這可以是透過使用兒童、動物或是卡通形象的圖片來傳達年輕的感覺,也可以是透過對色彩(比如說,紅色對應著“性感“,黑色對應著”恐怖”),形狀(比如硬邊緣形狀)的運用,甚至是運用風格(比如裝飾藝術),讓人聯想起某些特定的時代。本能設計旨在深入瞭解使用者/消費者/觀察者的頭腦,並且透過牽動使用者情緒來提升使用者體驗(比如說改善整體視覺形象)或是服務商業利益(比如說為了公司或產品所有者的利益,從情感上劫持使用者使他們進行購買)。

行為層設計

行為層設計-“與使用的愉悅感和效率有關。”行為層設計可能更更常被稱為可用性,而兩者指的都是產品中實用性和功能性方面,或是是我們在所處環境中所能使用的任何產品的可用性。行為層設計(從現在起我們用這個詞彙來代替可用性)著眼於,諸如,使用者如何進行活動;如何快速和準確地實現他們的目標和目的;使用者在執行某些任務時犯了多少錯誤;以及產品如何很好地適應熟練和缺乏經驗的使用者等問題。

行為層設計可能是最容易測試的,因為一旦物件的物理(比如說手柄、按鈕、把手、控制桿、開關以及鍵)或可用部分以某種方式被改變或操作,就可以在表現層對其進行衡量。比如說,負責獨立操作的兩個按鈕被放置在不同的距離從而測量使用者連續完成這兩個操作的時間。或者,透過相同的操作來測試錯誤率。涉及行為層體驗的例子還包括,當我們拿出手機時能夠迅速找到聯絡人並撥打號碼的愉悅感;在電腦鍵盤上能夠輕鬆打字,而在小的觸屏裝置,比如說iPod Touch上打字就比較困難;以及我們在使用一個設計良好的電腦遊戲手柄(就像我的N64控制板)時的享受。行為層面本質上是指我們因完成或未能完成目標而產生的情緒。當產品/物品能夠幫助我們用一點點有意識的努力,並且整個過程中遇到最少的困難就能完成目標,這時我們的情緒很可能是積極的。相反,當產品限制我們,迫使我們根據產品的限制來解釋或調整我們的目標,或者只是讓我們在使用產品時密切關注這些目標時,我們更傾向於產生一些負面情緒。

反思層設計

反思層設計“考慮產品的合理化和智慧化。關於該產品我能講述一個故事嗎?它符合我的自我形象,我的自尊心需要嗎?”這就是情感設計的最高層次;代表我們有意識有思想地進行設計;權衡其優缺點;利用我們更細微和理性的一面進行判斷,並提取資訊以確定它對我們個人的意義。反思思維使我們能夠合理化環境資訊以影響行為層。比如說智慧手錶。”基於這一點,韓國大學的研究員Jaewon Choi和Songcheol Kim考察了使用者使用智慧手錶的目的主要是基於兩個主要因素,一種是使用者將智慧手錶視為技術創新另一種是將其作為奢侈時尚產品。從使用者視角來看,將智慧手錶視為一項技術創新,這與他們對裝置的實用性和易用性(行為層)的看法有關。另一方面,使用者將智慧手錶視為一種奢侈時尚產品,這既和他們將如何享受智慧手錶的認知,也和智慧手錶將為他們提供怎樣的自我表現力有關(即表達自己和增強形象的能力)。享受和自我表達都受到本能層的影響(“手錶看起來漂亮嗎?”)但也很受到反思層的影響(“當我的朋友看到我戴著這隻表時,他們會怎麼想?”)。

反思層調節了行為層帶來的影響——使用者很可能會忍受智慧手錶易用性方面的困難和缺點,因為他們相信他們能從智慧手錶中獲得其他非功能性的利益。蘋果智慧手錶的第一個版本充滿了功能問題和可用性問題,但這並沒有阻止蘋果在銷售智慧手錶的第一年創造出全球手錶產業的第二大收入!

The Take Away

在這裡,我們介紹了唐·諾曼的三個設計層次:設計的本能層、行為層和反思層。設計的本能層指的是設計的第一印象,無論是從使用者如何看待產品,還是從使用者對產品的感受。行為層是指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的體驗。當我們想到使用者體驗時,我們常常會想到這個層次。反思層是指使用者在使用前、使用中和使用後對產品的思考。這三個層次都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整個產品體驗。

參考

Choi, J., & Kim, S. (2016). “Is the smartwatch an IT product or a fashion product? A study 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tention to use smartwatch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3, 777-786.

作者:Andreas Komninos

譯者:孔

審稿:Hoodie